有一种感动叫“女博士”——记农工党济宁市总支主委、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璇博士

来源:转载自《新晨报》  时间:2018-06-08 12:31:00  编辑:

开车多年,常听人说起司机有三种:大车司机,小车司机和女司机。说这种话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无非认为女同志心细胆小弱不禁风,在处理千变万化的道路复杂情况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以至于出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动作和意想不到的结果。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我的一位姓张的朋友就巾帼不让须眉,虽然看上去苗条的身材瘦弱不堪,可那女汉子的性格和动作让许多男人都自愧不如。不到40岁的年龄,倒有近20年的驾龄,有时日行千里,都能安全畅通。
也曾经听有人说世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在人们的印象里,女博士一定是戴着厚厚的玻璃眼镜,穿着标志可体的正装,像《围城》里面跟孙柔嘉同寝室的范小姐,宛然一本正经深不可测的学究样子,让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及。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尤其采访完农工党济宁市总支主委、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璇之后,彻底颠覆了我对女博士的错误认识。张璇是个女博士,可她的笑容总是那么灿烂,她的侃侃而谈依然那样响亮,她的热情洋溢总是让人难烈拒绝。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她明亮的眼睛里更多了一份灵性的睿智和深远的谦和。
其实是她的平平淡淡让人感动!
 
上 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农村考学走出来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脱离农村的艰苦环境,进城找一个打不破摔不烂的铁饭碗的想法。张璇最初也有这种想法,以至于1989年济宁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济宁市精神病医院时也是志得意满,一副心满意足的优越感,甚至于没过几年,就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倒也其乐融融。
 
然而从事临床工作,面对不同病人的不同问询和不同要求,尤其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让张璇深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确实太少而力不从心。面对知识的匮乏和不足,她觉得有必要到更高级的医学院校继续深造,不只是完成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更现实的想法是在临床工作中混得下去,不至于让领导、同事和病人看不起。
梦想很美好,然现实很骨感。白天上班临床接诊,晚上回家照看孩子,仅有的余暇就是周末节假日,夜深人静时。1999年,凭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求,张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贵阳医学院攻读神经病学研究生。这一年,她的孩子也到了入学的年龄。
贵阳是个好地方,天高云淡,山清水秀。长期居住在北方且有时受浓雾包围的张璇一到这里就感到莫名的清新。然而,她来不及领略红枫湖的旖旎风光,顾不上体味茅台镇远飘的酒香,而是在贵阳医学院这个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里尽情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努力地吮吸着智慧的营养。在这里,她对神经病学及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进行了系统重点研究,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筛查、预防、溶栓、脑血管造影等方面颇有建树,对癫痫、头痛、眩晕、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诊治,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三年的寒窗苦读,无数次的背井离乡,失去的是天伦之乐,收获的是厚重的金光闪闪的毕业证书。
知耻而后勇,学然后知不足。拿到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张璇没有停止求知奋进的步伐,她还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2002年,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张璇顺利考入了重庆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全国著名的脑血管病专家胡长林教授。胡教授的渊博知识和治学态度让张璇深深折服,而张璇却没有将专长定格在脑血管病方面。她博士毕业后发现科室的绝大多数同事都专注于脑血管病专业,而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却“冷冷清清”,面对大量的帕金森病患者诊治需求和专业化医生的严重不足现象,她毅然选择了帕金森病的研究和治疗方向。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表现震颤、手脚哆嗦、运动缓慢、身体僵硬、走路不稳等。许多国内外名人包括邓小平、巴金、陈景润、撒切尔夫人等也罹患此病。目前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1.7%,而且全世界有一半帕金森患者在我国。由于此病容易误诊为脑血管病及颈椎病,还有些被家人误认为正常老化等,而且致力于该病的专科医生较少,基层医师对此病认识不够,不能及时、正确地做出诊断,致使绝大多数病人得不到正确的及时诊治,延误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身体及生活、心理上巨大的痛苦。作为医生,学医是为了治病救人,服务于患者是最大的宗旨。张璇看到了也认识到了,她感受帕金森患者的处境,决心把主攻方向定在帕金森疾病的研究上。以至于学成归来之后,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基地,率先在鲁西南成立了帕金森专病专业学组,开设专病门诊,积极开展帕金森病患者的登记及随访,并在帕金森病科学探索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获得省内甚至国内同行专家的好评和认可,同时还担任了山东省帕金森病学组副组长及济宁市帕金森学组组长职务。

医学领域是学无止境的专业,大凡热心于医学事业的人,都是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人。三年的博士深造,六年的硕博连读,2005年,回到济宁的张璇已是济宁市乃至鲁西南神经病学专家和帕金森病学科的带头人,这将为她以后的大显身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年,她孩子小学也刚刚毕业。
 
下 篇
2015年,一位来自菏泽的李姓病人住进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当时的情况是病人右侧肢体乏力3年,在当地诊断为脑梗死,给予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但病情不见减轻反而加重。无可奈何之下来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找到了张璇主任。张璇经过详细问诊和认真的查体,否定了原来的脑梗死诊断,确定该患者为帕金森病。病因查明,对症下药。通过服用美多巴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很快得到好转。就这样,一个多年误诊为脑血管病的帕金森病人通过张璇的诊断,得到了正确治疗,让患者及其家属感激不已。
厚积薄发的张璇如今已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至整个医院的大忙人,以至于约了好几次的采访也只能在病房里进行。目前,她除了担任山东省帕金森学组副组长,济宁市帕金森学组组长和中华医学会济宁市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专业社会职务之外,还是山东省政协委员,济宁市政协常委,以及中国农工民主党济宁市总支主委和农工民主党山东省省委委员等职务,她也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事业上。

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张璇一直致力于神经病学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尤其重点研究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各种眩晕、头痛等疾病的诊治。对于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她掌握一种特异的手法复位技术,通过手法复位,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在帕金森病的综合整治上更有独到之处。前两年,一位姓王的患者自觉颈部僵硬、疼痛,一边的胳膊麻木,行动比较缓慢,认为是颈椎压迫所致,希望通过行颈椎手术治疗。通过张璇的观察和会诊,认为这一切是因为患者患上了帕金森病所致,于是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及时给患者服上了抗帕金森病的药物,患者的所有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避免了一场痛苦的手术,让患者及其家属兴奋不已。
曲阜市石门山是国家级的森林公园,这里林密树高,山清水绿。尽管石门山卫生院规模不算小,服务人口也很多,但这座相对偏远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与市级医院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而该院多次希望聘请张璇为第一院长。张璇也不负众望,接受聘任后,多次与卫生院的院领导班子沟通、座谈,了解卫生院的真正需求,找出影响医院发展的困难因素,商定出适合石门山卫生院的帮扶方案。通过一系列有的放矢的技术指导和精准帮扶,石门山卫生院的业务收入、门诊量、出院人数得到大幅度提升。张璇同时担任的还有金乡县马庙卫生院的“第一院长”,她总是在繁忙的业务工作中挤出时间,坚持到帮扶点坐诊、查房,把先进的技术送到基层,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级甲等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与此同时,张璇每年还承担着医学院本科学生的授课任务,负责神经内科专业规培生、实习生、进修医生的教学、临床实践指导等工作。并担任着重庆医科大学、山东省医科院、济宁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已经培养了多名帕金森病专业研究生。
了解张璇的人都知道,在临床工作中,她总是怀着一颗悲悯与感恩的心来悉心照顾病人,她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病人排忧解难,赢得了众多病人家属的交口称赞,体现了一位知名医学专家的素质和涵养。如今,她的多项科研课题获得省、市奖励,并在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但是,作为一名改革开放和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张璇从不看重荣誉,她最大的快乐是从死神手中夺回更多患者的生命。她的博士格言是“怀着悲悯、感恩的心,把敬业变成习惯”,她的事业目标是继续在神经病学领域探索医学难题。是的,作为一位农工党的基层负责人,作为一名医术精湛誉满杏林的医学专家,她的职责就是也应该是以一颗赤诚之心,自觉践行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农工党员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