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学习和奉献实现人生价值

来源:宣传部  时间:2011-06-21 16:31:18

张璇,现任农工党济宁市总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济宁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济宁市群众监督评议团特约评议员。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张璇在2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一直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重点研究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筛查、预防、溶栓、脑血管造影、脑血管介入等方面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擅长帕金森氏病的规范化治疗,对癫痫、头痛、眩晕、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诊治,具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她掌握一种特异的手法复位技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众所周知,在脑血管病中80%左右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血管内介入治疗确实为过去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某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带来了希望和福音。瞄准了医学发展的方向,张璇毅然选择了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这项技术。但是从事这项工作,不仅风险大,而且对从事介入的医生的身体损害也大,可以这样说,几乎是拿自己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去换病人的健康。因为从事这项工作不仅要穿上厚厚的铅衣,体力消耗太大,而且整日在放射线下工作,对身体损害极大,许多男医生都只好望而却步,更何况作为弱者的女医生,所以多年来全国范围内女医生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也为数不多。但张璇依然以她瘦弱、娇小的身躯勇挑重任,积极开展脑血管造影及脑血管介入治疗,舍身取义,以细微处无不体现出这为外表秀丽的女医生崇高的敬业精神。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张璇总是怀着一颗悲悯与感恩的心悉心照顾病人,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病人排忧解难,赢得了众多病人家属的交口称赞,一次次病人将感激的话浓缩在锦旗上,去表达他们的谢意!
医学领域是学无止境的专业,大凡热心于医学事业的人,都是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人。张璇更不例外。她的第一学历其实只是专科,毕业后分配到济宁市精神病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让张璇感觉到在学校中学的知识确实太少了,到更高级的医学院校继续深造成了她的追求和目标。完全靠工作的业余时间,靠别人都进入梦乡的深夜来复习,最后终于考入贵阳医学院攻读神经病学研究生,入学的那一天也是她的儿子进入小学一年级的那一天,母子两人同一天入学。硕士毕业后又考入重庆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将神经病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连续六年攻读硕博,儿子小学毕业,母子俩又同时毕业,虽然在关键的启蒙阶段没有感受到妈妈的直接照顾,但是张璇的求学精神和毅力又教育和鼓励了儿子。
博士毕业后的张璇,将所学的知识、将对医学的热爱全部转化到工作中,转化到解除病人的痛苦上。她成为医院的“十佳医生”,主持的科研课题有两项获得省级二等奖,4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在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3部。
二、履行民主党派职责,积极开展农工党基层组织活动
张璇博士毕业回到济宁时,是济宁市唯一的农工党员。到农工党山东省委转交组织关系时,省委领导的专门谈话鼓励了她,发展济宁的农工党组织建设也成为她的责任和使命。生活上、工作中她不忘宣传农工党的章程和发展历程,不忘物色培养对象,在济宁市委统战部的领导和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新党员,成立基层党组织。短短5年的时间,党员队伍发展到41人,成立了下属4个基层支部的总支部委员会。张璇带领济宁市全体党员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为济宁市的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三年时间,分别向市、区政协提交了8份提案,一份被市领导高度关注,一份被评为市中区优秀提案。根据“三下乡”活动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送健康、献温暖”社会工作,组织党员下乡义诊、健康宣教、卫生帮扶和司法援助等活动。农工党济宁总支部先后被农工党中央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和“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张璇先后被评为农工党中央“全国优秀组织工作者”和农工党山东省委“优秀党员”。
作为一名改革开放和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张璇从不看重荣誉,她最大的快乐是从死神手中夺回更多患者的生命,她的博士格言是“怀着悲悯、感恩的心,把敬业变成习惯”,她的事业目标是继续在神经病学领域探索医学难题。作为一位民主党派的基层负责人,她的职责是以一颗赤诚之心,自觉践行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民主党派成员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