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青英:加强区域水环境一体化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来源:  时间:2021-03-08 09:28:06

饮水安全是身体健康的安全线,水质安全对于传染病防控、食源性疾病控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涉及到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山东省委主委、济南市政协副主席段青英建议,应当建立区域河海气环境要素一体化统筹规划。她说,陆海统筹体现了对河流与近海环境的密切关联性和整体性的认知,但是在“陆海统筹”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对大气与陆海的一体化认知相对较弱,而近年来研究表明,大气输送对河口和近海环境的影响占比越来越为重要。通过对小清河口区有机污染监测结果显示,大气是某些污染物向近海环境输送的重要途径。因此,推动区域水环境一体化发展,必须长远谋划,统筹陆海、河流、大气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应将大气充分纳入在陆海统筹规划中,实施河流—海洋—大气的一体化统筹规划和管理,这对区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国内时常发生“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相应标准,但是生物质量常常超标”的现象。段青英认为,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水质和生物质量标准和限值不统一。这种检测方法和指标限值不能互为参照的情况,对陆海统筹治理带来了困难,因此建立区域内陆域和海域水质监测和评价标准的一体化,才能体现流域—河流—河口—近海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从而进一步实现河流—近海水环境管理的一体化。
段青英还建议,应当建立区域一体化协作机制和执法平台以及区域统一专家库和信息通报机制,确保区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共保联治效果。
在另一份提案中,段青英将目光聚焦到生态环境的精准治理、快速修复与持续改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个别区域的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管理平台。然而,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
段青英建议,首先应该完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作业、信息共享机制。针对区域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建立并完善以生态环境部门为主导,城市规划、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矿产开采、能源消耗、农业活动、畜牧业、餐饮业等多部门合作、多行业参与的协同作业与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天-空-地-水立体、综合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在常规地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基础上,拓展生态环境监测的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卫星遥感、航空监测、车载监测、船舶监测、水下机器人、生态环境微站、企业与民用传感器等立体、网格化监测的优势。在自然保护区、公园等代表性区域建设一批涵盖生态环境全要素的综合监测平台,实现生态环境信息的汇集融合与综合利用。
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智能监督管理服务平台。依托生态环境监测管理部门,汇集并融合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工业生产、能源消耗、交通运输、农业活动、医疗健康等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库。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生态环境智能分析与监督管理服务平台,开展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与污染成因的综合分析、预测预警和全面评估,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综合决策与公共服务水平。
(转载自天下泉城客户端)